智能服務
Intelligent Service
×
請點擊或掃描 QR Code
Scan or click the QR Cod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為未來造浪者搭建舞台 讓2050淨零因人才逐浪而竟其功

撰文/葉文欽

一場由民間舉辦、國內外大學師生參加的科技與淨零賽事,對於臺灣,甚至對世界的未來能有什麼貢獻?如果絕大多數的參賽作品終究沒有落實到產業應用,那麼舉辦這個競賽有意義嗎?但是持續辦理三年的「Net Zero Tech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卻給出了很好的示範與答案。

21 世紀剛過了 4 分之 1,2050 年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多數國家的共同承諾,台灣也不例外。為此,財團法人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早在 2008 年就啟辦了以「Green Tech」為主題的科技競賽,並逐漸發展成國際賽事,不知不覺地成為 2022 年起全球推動 2050 淨零的競賽基礎,三年下來並且成為各界在教育、技術發展、人才培育與理念溝通的盛會。本競賽由東元發起,並持續三年與臺灣大學以「國際賽」與「臺灣賽」的雙賽制推動與分工合作,鼓勵全臺乃至於全世界的青年師生提出創新且可落實的技術解方。

國際參與,各界聯手再創高峰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如今已是享譽海內外的盛事,並且由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出面邀請教育部、環境部、經濟部、富邦金控、光寶科技、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等二十家企業機構夥伴設置獎項與獎金助攻,成功吸納四方青年才俊雲集於此。本屆共吸引來自 16 個國家的師生,報名參賽的團隊達 230 支,參與人數高達 1,150 人。其中國際賽有 92 隊、臺灣賽達 138 隊,最終各挑出 20 支隊伍進入總決賽。由於本賽事素來以高標準要求報名資格,甚至不乏有些國際一流知名學府的隊伍報名後因資料與內容不符要求而被淘汰,因此最終能出線的可以說都是上上之選,「入圍即是肯定」當非虛言。

總決賽於 8 月 19 日假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行,評審團由臺大陳文章校長出任總召集人,國際賽召集人為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蘇芳慶,臺灣賽召集人則由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擔任,共計 15 位評委,全都是臺灣第一等的科技人才與師資。兩組賽事最終分別選出前 7 名頒獎,冠軍可獲百萬臺幣的高額獎金,亞軍為 60 萬、季軍 40 萬,總獎項金額則保持與去年相同的 650 萬高水準。

「 2025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不僅做到了規模越來越大,更難得的是細節上也一屆比一屆更細緻與完備。去年的臺灣賽(當時名稱是「主競賽」)依照當時評審委員的安排,在各自的作品展區進行簡報,今年則與國際賽一樣在大舞台上進行簡報,讓參賽團隊的尊榮感又更勝過去一籌。而說到賽事的規模擴張,本屆恰好有一位完美的見證人,那就是國際賽第 15 組的指導教授Andrei Holub,2015 至 2019 年之間他曾五次以學生的身份參與這個競賽,如今他已經是俄羅斯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的資深研究員,並進級到以指導教授身份帶領該校學生來臺參賽。他表示「當年我們還沒有那麼大的舞台,每一隊只有各自的展區,如今規模比從前大了許多,競爭也更激烈了。」Holub 笑稱,來這裡就像回來找老朋友,也感受到了臺灣十年不變的熱情相待。

重視細節,評審與參賽者,皆全力以赴
雖然比賽的過程變得比上屆更顯複雜,但每個環節的緊湊性和流暢度卻比去年更加出色,就連「三朝元老」的評審林法正副主委都笑道:「記得我三年前第一次來當評委的時候,流程並沒有像現在這麼順,包括我們原來打分數的方法會浪費很多時間,但現在我們『演化』出了非常高效的計分方法,大家也漸漸彼此磨合熟識,所有工作人員對流程的掌握已經可以說是幾近完美了。」

然而即使過程流暢,每個環節依然不能馬虎,這點從一件「小事」上可以見微知著。當臺灣賽的計分結果發現第二、第三名同分,評審們並沒有以草率的方式處理,而是由這兩隊的主要評委分別發表其評分意見,不僅講述兩隊的得失,也說明其難得之處,再交由七位評審公開討論,最後進行匿名投票,甚至在開票時還有評審進行監票與唱票。對這些早已有國際級地位的學者們來說,並不會覺得「這不過就是一群小朋友們學點經驗的比賽而已,不用太認真看待」,也正因如此,才能讓這個競賽和獎項的口碑不斷提升。

認真對待比賽的當然不能只有評審,這次國際賽由中央大學團隊拔得頭籌。「我們對這場競賽高度重視,」隊長邱奕嘉表示,「比賽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化呈現實驗團隊的研究題目,同時還需精準掌握自身研究內容,並在每個細節上都提供清晰而深入的解釋。我們早在賽前兩個月便啟動全面準備工作,除了寫計畫書、製作實體模型,而且幾乎每兩天就有一次完整的簡報練習,並模擬評審的問答,還特別針對英文的口說表達與即時應答進行準備。」

同樣地,臺灣賽的臺灣科技大學冠軍團隊為了這次的競賽也是煞費苦心,該團隊的得獎題目是「化光為水 - 借浪取電的黑色魔毯」,為了將技術轉化為能被直觀理解的展示,尤其是模擬波浪的裝置,讓評審能即時感受到「魔毯」薄膜的效能,這群「造浪者」克服了重重難關,「包含石墨烯在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技術、PVDF 薄膜的壓電特性調整,以及如何穩定製備大批量漿料與均勻塗佈等難題,都是透過反覆實驗與討論,逐步找出解決方案。」隊長陳宜韵說,「這對我們而言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如何把研究清楚表達、傳遞價值的一次重要學習。」

厚積之效,於今漸顯,於後益彰
其實在比賽裡累積寶貴經驗的不只是參賽學生,包括工作人員、評審委員,甚至是學院裡的教授也莫不如此。本屆的評審委員注意到,隨著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一屆又一屆辦下來,參賽者不僅水平越來越高,而且從題目到成果也變得越來越「接地氣」,許多隊伍距離現實應用已經只是幾步之遙。「雖然參賽的學生幾乎都是新人,但指導老師可不是這樣。」元老級評審林法正對此頗有心得,「我覺得是老師變厲害了,越來越知道怎麼輔導學生做成好題目。這個競賽不只是鍛鍊學生的能力,也在鍛鍊老師的能力。」他認為隨著獎項越辦越久、聲譽越好,參賽者們也跟著直接或間接地得到了寶貴的前人經驗,從而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有類似心得的不只是評審,國立中山大學環工所的高志明教授在本屆已經是第四次指導學生參賽。「我覺得這個競賽對同學是非常棒的訓練,不只因為每一隊都是百中挑一的菁英,讓我們多了很多交流的機會,而且我們還學到了研究成果要怎麼跟產業界結合。」高教授表示,「一般我們在實驗室大概只會想怎麼發表論文和申請專利,但經過這麼多屆參與這個競賽,現在我們逐漸把重點放在市場化,像是評估每減一噸碳的費用,然後把成效外溢,這才能放大研究的貢獻,而不只是參加一個比賽而已。」評審林法正也有類似的觀察:「這一屆的參賽者,很多都已經算過成本效益,空有想法但不符現實需求的題目已經很少了。」

師長們的觀察可以從得獎者們的身上得到印證,例如本屆國際賽得主的題目是「多元製程開發高效產氫整合一體化系統」,中央大學師生成功應用高熵觸媒材料將海水電解產氫,並同時在抗腐蝕、催化效能與穩定性上取得優異表現,切合目前市場需求,因此已經與鑫鼎奈米科技合作建置綠氫應用示範場域,未來還希望進一步拓展成果與國內外業界及學界建立合作網絡。此外,各團隊在比賽場上與場下的交流也很熱烈,即使是臺灣賽的隊伍也不放過這難得的交流機會,冠軍隊長陳宜韵也說:「我們的展出吸引了來自俄羅斯、德國、印尼的同學主動交流,甚至用翻譯軟體閱讀海報,讓我們更期待將技術推向國際。」國際賽冠軍隊長邱奕嘉甚至希望未來能增加網路參賽的選項,讓更多國際團隊克服時差與旅行限制,一起同臺競技,為人類的永續未來激盪出更多想法。

百尺竿頭,望見未來進步之路
即使聲譽日隆、規模漸大,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也還有許多可以進步的地方,本屆的評審與參賽者們對也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國際賽召集人蘇芳慶發現,今年國際賽的臺灣團隊裡有不少成員是在臺灣就學的外籍生,甚至有全由外籍生組成的臺灣學校團隊,「這固然代表他們在臺灣的環境融入得不錯,但是否也反映了我們台灣的高等教育沒有讓台灣的學生積極的站到最前線爭取簡報的機會,並且積極面對解決面臨的全球永續問題?」蘇芳慶教授認為,「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臺灣學生在用英語報告和解說方面容易畏縮與怯場,這點在今年的賽制更被凸顯了出來,值得我們深思。」

此外,今年首度擔任評審的中興大學化工系教授林慶炫也提供了自己的觀察與建議供日後報名的學生參考:「對於一個學生競賽而言,最好不要過度追求面面俱到,有些隊伍太執著於提出全面性的解決方案,反而讓評審看不出自身的亮點。其實只要有一個項目做出成果就夠了,這也比較符合現實中的科研作法。」

如同教授們所言,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著重的是其中學習的過程,只要賽事裡的每一個人都能認真以對,一時的結果與輸贏甚至都未必那麼重要,因為我們都從中應下了對未來的認真期許—不論是對我們的產業前景、環境永續,甚或是對學術與科研的探究而言,精神與理念的建立,才是這個賽事的根本與目標,就如同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李世光在致詞中所言:「以人才培育為本,迎向永續新未來。



2025 Net Zero Tech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
國立臺灣大學
指導單位
教育部
環境部
經濟部
協辦單位
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APRU)
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
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主要贊助
財團法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
贊助單位
富邦金融控股(股)公司
財團法人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
光寶科技(股)公司
台灣中油(股)公司
勝一化工(股)公司
社團法人臺大產學交流發展協會
華南商業銀行(股)公司
南寶樹脂化學工廠(股)公司
臺灣大學前瞻綠色材料高值化研究中心
一卡通票證(股)有限公司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決賽結果揭曉!

來自 13 國、 224 位師生、 40 支入圍隊伍今天齊聚台北,經過一整天的簡報與實作,【國際賽】冠軍由 臺灣 的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的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nb...

來自 13 國、 224 位師生、 40 支入圍隊伍今天齊聚台北,經過一整天的簡報與實作,【國際賽】冠軍由 臺灣 的 National Ce...

來自 13 國、 224 位師生、 40 支入圍隊伍今天齊聚...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人氣獎票選】結果揭曉!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的40件淨零技術作品,經過8/12-18與8/19日決賽當日兩階段的投票,最高票與次高票的團隊,分別是臺灣賽的「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大學 的 WOW - WithOut Waste: 結合厭氧醱酵與光合菌系統的全資源化循環農業系統 與臺灣賽的「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的 化光為水-借浪取電的黑色魔毯 !分別各獲得新台幣一萬元獎金。投票...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的40件淨零技術作品,經過8/12-18與8/19日決賽當日兩階段的投票,最高票與次高票的團隊,分別是臺灣賽的「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大學 的 WOW - WithOut W...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的40件淨零技術作品,經過8/12-18與8/19日決賽當日兩...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最佳人氣獎> 票選辦法

2025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 Taiwan 正式邁入決賽階段!誠摯邀請所有參賽團隊親友,以及關注淨零創新的全球夥伴,以參與「最佳人氣獎」的票選行動支持競賽與 2050 淨零的目標。決賽在 8 月 19 日(二)假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進行,歡迎親臨現場了解 40 件來自世界各地...

2025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 Taiwan 正式邁入決賽階段!誠摯邀請所有參賽團隊親友,以及關注淨零創新的全球夥伴,以參與「最佳人氣獎」的票選行動支持競賽與 2050 淨零的...

2025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 Taiwan 正式邁入決賽階段!誠摯邀請所有...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2025入圍決賽名單

2025年入圍團隊:國際賽-正取20隊、備取5隊國際賽-決賽作業配合事項國際賽-資料下載專區臺灣賽-正取20隊、備取3隊臺灣賽-決賽作業配合事項臺灣賽-資料下載專區...

2025年入圍團隊:國際賽-正取20隊、備取5隊國際賽-決賽作業配合事項國際賽-資料下載專區臺灣賽-正取20隊、備取3隊臺灣賽-決賽作業配合事項臺灣賽-資料下載專區...

2025年入圍團隊:國際賽-正取20隊、備取5隊國際賽-決賽作業配合事項國際賽-資料下載專區臺灣賽-正取20隊、備取3隊...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決賽作業配合事項

時 間:2025 年 8 月 19 日(二)08:20-17:00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時 間:2025 年 8 月 19 日(二)08:20-17:00;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時 間:2025 年 8 月 19 日(二)08:20-17:00;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資料下載專區

2025 國際賽 & 臺灣賽決賽團隊資料下載1) 參賽聲明書2) 作品介紹摘要表3) 作品介紹展板4) 電力與相關設備需求表5) 旅遊平安保險同意書6) 獎金匯款資訊(僅國外團隊)...

入圍團隊須知與相關資料下載。

入圍團隊須知與相關資料下載。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國際賽團隊參訪行程參加辦法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緣起目的

以競賽培育淨零人才 促進臺灣2050排放淨零全球宣布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國家,已經超過130個,臺灣也已於2022年3月發布2050淨零排放五大路徑(建築、運輸、工業、電力及負碳技術)、四大轉型策略(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在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兩大基礎的架構下,共提出12項關鍵戰略。其中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

全球宣布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國家,已經超過130個,臺灣也已於2022年3月發布2050淨零排放五大路徑(建築、運輸、工業、電力及負碳技術)、四大轉型策略(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在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兩大基礎的架構下 共提出12項...

全球宣布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國家,已經超過130個,臺灣也已於2022年3月發布2050淨零排放五大路徑(建築...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競賽辦法與報名辦法

競賽主題Net Zero Tech技術領域包括(一) 再生能源 (風電、光電、海洋能、地熱、氫能、前瞻能源…) (二) 前瞻儲能系統、高效率低耗能、低碳排放(三) 負碳、碳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術(四) 電動車、節能馬達、綠能運輸(五) 廢棄物處理與淨化技術、資源循環零廢棄、綠能建築(六) 節能技術(生產、製造、住商、綠能建築設計、生活….)競賽類別與參加對象(一) 國際賽  &...

競賽主題 Net Zero Tech,技術領域包括再生能源 (風電、光電、海洋能、地熱、氫能、前瞻能源…);前瞻儲能系統、高效率低耗能、低碳排放;負碳、碳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術;電動車、節能馬達、綠能運輸;廢棄物處理與淨化技術、資源循環零廢...

競賽主題 Net Zero Tech,技術領域包括再生能源 (風電、光電、海洋能、地熱、氫能、前瞻能源…);前瞻儲能系統...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評審辦法

(評審作業辦法於7月另行公告)(一) 評審委員會總召集人–陳文章校長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賽評委–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組成臺灣賽評委–邀請國內學者專家組成(二) 評審標準1. 解決問題與技術價值 40%2. 創意 25% 3. 技術內涵與可行性 25%4. 作品完整度 10%(三) 初審:以線上書面審查方式進行(四) 複審:複審以實體會議交叉審查方式進行,國際...

評審委員會總召集人–陳文章校長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賽評委–邀請國內學者專家組成。國際賽評委–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組成。...

評審委員會總召集人–陳文章校長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賽評委–邀請國內學者專家組成。國際賽評委–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組成。...

Read More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歷屆資料

2025 得獎名單(國際賽)得獎名單(臺灣賽)決賽手冊決賽作品2024 得獎名單(國際賽)得獎名單(主競賽)活動剪影活動實錄決賽手冊決賽作品國際賽 - 簡報與實作主競賽 - 簡報與實作2023 得獎名單活動剪影活動實錄(含簡報與實作)決賽手冊決賽作品2022 因全球新冠疫情停辦2021 因全球新冠疫情停辦2020 因全球新冠疫情停辦2019 東元 Green Tech 科技創意競賽2018 東元 ...

歷屆競賽資料。

歷屆競賽資料。

Read More